很多人看了柴烧陶器丰富的釉面,刚开始或许都有这样的疑问:柴烧陶器不施釉怎么可能形成的釉面呢?答案是肯定的。笔者自创建甘地柴窑,并于2015年5月首烧成功以来,已经烧制了36窑。所柴烧过的陶器有:本土三地(邹圩、横县、南宁)的红陶、坭兴陶、建水陶、紫砂壶。笔者发现:陶器不施任何釉料,直接放入窑室,只需经过木柴裸烧,就能够自然形成以下两种釉面:
一是因瓢落在陶坯上的木灰在高温熔融于陶器表面而自然形成的釉面,这就是落灰釉(亦称“天然灰釉”)。如下图:
(上图为钦州坭兴陶)
(上图为广西红陶-邹圩红陶)
(上图为宜兴紫砂陶)
另一种是陶土中的低共熔物(如Na₂O₃、K₂O、CaO,MgO等)、石英、粘土及其它矿物质等,在高温的作用下相互熔融、再结晶,从而促使陶器表面形成的光洁、油亮、细腻的釉面,俗称“逼出釉”。如下图用红笔圈的部分:
(上图为钦州坭兴陶)
(上图为广西红陶-邹圩红陶)
(上图为宜兴紫砂陶)
既然柴烧陶器不施釉就能自然形成两种釉面,那么它们是如何自然形成的?各自又有哪些特征呢?本文我们一起来研讨这两个问题:
一 、柴烧落灰釉自然形成的过程及其特征
其实真不用施任何釉料,陶坯裸放在窑室内,经过柴烧即可自然形成丰富多彩的落灰釉!柴烧之能自然形成落灰釉的原因是:
木柴燃烧后自然就会产生木灰,木灰随着火焰流入窑室,自然瓢落在陶坯上。因为木灰的化学成分恰好是陶土里面的化学成分,所以当窑室内的温度到达木灰的熔点,并维持此温度到一定的时间,木灰就会逐步熔融于陶器表面,直至完全熔融于陶器,自然形成光洁、油亮的落灰釉。有些落灰釉进一步融入陶器,甚至达到玻化。(可参考文末的《天然灰釉自然形成的过程》和《柴烧坭兴陶变化的基本规律》)
通过上图木灰化学成分与陶土化学成分对比,两者可以完全融熔在一起。在实践中我们祖先们早已将草木灰或谷灰,再与石灰混合配以适量的瓷土制作成釉料。
柴烧自然形成的落灰釉,在不同的陶土、不同的高温、不同的窑内氛围下、不同的熔融程度下,呈现的层次、特征、色彩都是千变万化,让人叹为观止!
上图为柴烧坭兴陶,用100倍显微镜观察陶器表面(标注的部位)颗粒结构分别如下三个图:
上图为广西红陶–邹圩红陶,用100倍显微镜观察陶器表面(标注的部位)颗粒结构分别如下三个图:
上图为柴烧宜兴紫砂陶,用100倍显微镜观察陶器表面(标注的部位)颗粒结构分别如下二个图:
这三把壶不同的泥料,有着不同的烧成温度,尽管都是松木烧制,但自然形成的落灰釉呈现的层次、特征、色彩却不一样。柴烧自然形成的落灰釉变化多端,丰富多彩,形成的画面和意境往往让人无法想像,让人难以忘怀!这就是柴烧陶器最大的魅力所在……
(未完待续)
转载请注明:柴烧网 » 为何柴烧陶器不施釉也能自然形成釉面呢?(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