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一位做沉香生意的茶友,与淘气君进行了几番谈话。他说他非常注重健康,平时吃的都是有机食品,最近对瓷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还认真地去读陶瓷历史的书。淘气君很敬佩这样谦虚好学的人,即使现在他对茶器知之甚少,但凭他的钻研与激情,假以时日,相信他会成为一个大拿!
他兴致勃勃入手了一批柴窑茶器,但由于经验不足,他不确定那是不是柴烧,也不知道釉料是否为天然矿釉料。周围的朋友众说纷纭,他就更六神无主了。
其实只要有足够感受力的人,接触过的茶器多了,对于柴烧与非柴烧的东西自然而然就能区分了,但对于一个刚入门的茶友来说,这里面的水一时深浅莫测。在此,淘气君整理了多年的经验,跟大家分享一些个人心得,所言可能不尽完善,也希望众多资深茶友,可以帮忙多提点提点。
凡是利用薪柴为燃料烧成的陶瓷制品,都可称之为柴烧,其种类有松、樟、龙眼、荔枝等木材,一般需静置干燥约三至六个月,方可做烧窑。景德镇柴烧主料多是松木,辅以其杂木。松木不仅火力持久,所含有的松油脂也很丰富,这种油脂有一个难以替代的好处,可以达到滋润釉面的目的,此为柴烧瓷器釉面更为油润的主因。
为了方便区分,圈内一般将柴火裸烧的作品称为「柴烧」,将柴火匣钵烧的称为「柴窑」。
柴烧:裸烧
裸烧:在装窑时,坯体不放置在匣钵内,从而直接受明火的熏烧,所以会在坯体表面形成天然的火痕、火刺、落灰等不同的肌理效果。创建于2009年的「等于堂」就是坚持柴火裸烧的窑口之一,其特色为三:天然原矿釉料+柴火裸烧+纯手绘,其中的金釉系列作品将裸烧的魅力表现得淋漓尽致。
柴窑:匣钵烧
匣钵烧:为了避免火痕、落灰等,烧制出更为干净的瓷器,会把坯体装入匣钵再进窑柴烧。「余寅窑」「天义华」「妙色」等窑口近年所推出的柴窑作品,就是属于匣钵烧。
如何三招辨柴烧?
01
气泡
古瓷在建国前都是柴烧的,所以家中的老瓷可作为一个标准范本。
由于在烧制过程中要不断添柴,温度时高时低,导致釉面气泡大小不一,有一定层次感。这些特征在明清瓷器上体现的最为明显。而现代工艺的气窑和电窑,则是釉面气泡大小均匀密集。
一个简单办法就是用50倍以上放大镜看釉下汽泡,柴烧气泡大小不一而比较疏朗,电气窑烧气泡大小均匀且泡都很小,基本没有大泡。
02
釉色与质感
放大镜下的气泡并不是唯一的辨别指标,为方便对比,淘气君以青花瓷为例,在画工和釉料都一样的情况下,柴窑的青花瓷釉面和电窑气窑会有什么区别呢?
仔细观察,会发现柴烧的青花,一是发色渗入胎骨,二是釉面光润如玉,这种玉质感非常内敛,并非浮于表面的。
釉面亦会有窑变效果,尤其是裸烧的作品,正如「等于堂」的作品,其釉面色泽温暖,层次丰富自然,很多都能看出阴阳受火面。
03
口感
对爱茶者而言,正如以柴炭烘焙的岩茶与烘干机烘干的区别,前者香气持久、入口醇厚,耐人寻味;而后者香冲味薄,缺少韵味。
对美食家而言,正如入冬经过霜雪的青菜和未经霜雪的区别,前者是人间至纯的美味,而后者就只是补充维生素的家常菜而已。柴火烧的饭菜、蒸的馒头,也与煤气所烧的味道不同。淘气君有次到山西运城村民家做客,他们用自家果园采来的果木蒸老面馒头,吃起来居然有股异常香甜的果香,自此再没吃过那样的馒头。
柴烧的茶器,不仅在釉色、釉面质感、手感与一般气窑电窑不同,所泡出的茶汤,口感亦不同。柴烧茶器具良好的软化水质作用,丰富的矿物质能升华茶汤内质,有效激发茶汤的品质和香气,让品茶体验更丰富多彩。
个人体会是柴烧茶器所泡的茶汤确实会更润滑醇厚些,其中微妙,唯有通过亲身使用,用心感受方能觉察。
用心泡养,日久生情
壶为释茶,正本清源。茶器以泡养为王道,在天长日久的细心使用中,柴烧茶器会随着岁月而产生与日俱增的美。
淘气君曾试过,拿一个「等于堂」青花杯,仅仅是用来喝白开水,使用了个把月,发现釉面更润,青花的色泽也更艳了,即使闭上眼睛,摸着此杯,也能通过那独有的质感认出此杯,从心底油然而生一股亲切感,这就是日久生情吧。
任何人为的热力,也无法烧出如同柴窑所烧出的温润韵味。
好的韵味,是被层层包覆的,那里始终是刚柔并济的结合,动与静的交织。
落灰使器物沉静,
火痕使器物澄澈,
还原让美显得含蓄,
氧化让美向外突显。
转载请注明:柴烧网 » 柴烧鉴别:如何三招辨虚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