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村田珠光是日本茶道的始祖,他自幼进入净土宗的寺庙,后前往京都大德寺,跟着一休宗纯(也就是我们熟知的一休哥)参禅。茶与禅的结合,使得日本的茶道进入更高的精神层次,“禅茶一味”由此而来。
村田珠光对备前烧、信乐烧和来自中国的茶器——唐物一视同仁,认为它们有共通之处。
备前烧不上釉,通过窑变去展现柴烧五大要素土、火、风、水、人之间的悲喜与共。
备前的土
伊势崎淳、平川正二、铃木黄弌、大森辉彦等备前烧名家均住在备前市伊部地区,伊部是备前烧最大最有名的产地,因此备前烧又被称作“伊部烧”。备前烧集中于伊部地区,是因为这边的土最适合制作备前烧。
备前烧所使用的土是当地山上的岩石经过数十万年的风化,再通过雨水冲刷沉积而成的粘土。挖掘粘土至少要挖至1米以下,深者3~4米左右的地方。
备前烧粘土铁分含量丰富,又有许多有机物和石子混入其中,土质粗矿,不耐火,容易收缩,对于急剧的温度变化容易破裂,所以备前烧的成品率并不高。以前的大窑,要烧1~2个月时间,现在的窑则要烧10~14天时间。
工匠精神
近年来,在中国经常能听到“工匠精神”一词,它不仅出现在李克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常常能在《人民日报》看到相关报道。
备前烧的制作,更是和工匠精神难舍难分,备前烧至今仍是无法量产的艺术品,制作过程需要陶艺家自身全程投入。
备前烧的制作过程,是匠人凭着自己对土的特质的了解,对泥土本身的理解,再通过成形手法和烧成技术,最大程度展现土原本特质的过程。
从备前烧的作品上,不仅能感受到大自然和风土,更是匠人的心灵和感性的表现。备前烧不仅包含了土、火、风、水这四大自然要素,也有匠人的无限情绪内含其中。
如何采土、如何制作粘土、作品成形后如何装窑,火、风怎么送,赤松木的落灰怎么在窑里落下,这些都决定了作品最终会在窑里“炼”成一件怎样的作品,而这些,都凭借匠人日积月累的经验。
火与土相互作用,诞生了世界唯一的艺术作品。备前烧匠人必须借助自然的力量,没有人能准备预测会烧出什么样的作品,这让匠人们在出窑前既紧张又激动。从出窑的作品中再精挑细选出佳品,每一件都是独一无二,不可复制的艺术品。
窑变
备前烧不上釉,不彩绘,“窑变”是备前烧的灵魂,它是备前烧不可复制的关键。和大家介绍一下常见的几种窑变。
胡麻
表面一粒粒细小的黄色点,好像芝麻一样,因此称为胡麻釉。这是赤松木的灰附着在作品表面,通过高温融化在作品表面形成的一种自然釉。
栈切
这种窑变被称为栈切,它是由于赤松木燃尽后的灰集中覆盖在上面,空气流通变差形成还原烧成而出现的颜色变化。
绯襷
这种红色的线条叫绯襷,它是烧制作品前绑上稻草,稻草的成分和粘土的铁分发生化学反应,从而出来了绯红色的线条。
牡丹饼
这个壶承中间两个圆圆的叫牡丹饼。作品入窑前,在上面放上两块圆圆的陶片,烧出来就会留下这样的窑变。这个壶承是胡麻、绯襷、牡丹饼的综合窑变体现,实属精品。
备前烧最大的魅力,在于不上釉却有如此丰富的变化,能制作出独特风格的艺术品。土、火、风、水,四大自然要素加上匠人的智慧,每一件都是天人合一的作品,最能体现美的本质,和侘茶精神不谋而合。
近现代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大量生产、大量消费的资本主义社会运作,使得与自然共生的理念逐渐稀薄。通过备前烧,能感知古人是如何与自然共生的,备前烧能唤醒人与自然共存共荣的精神。
转载请注明:柴烧网 » 有一种工匠精神叫备前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