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备前烧永见陶乐龙摘宝瓶和桥摘宝瓶对比鉴赏

柴烧作品 龙窑王 3347浏览 0评论

备前烧永见陶乐龙摘宝瓶和桥摘宝瓶对比鉴赏插图

这里有5只古董宝瓶

今天和大家分享其中2只宝瓶

它们都是永见陶乐的作品

我想放在一起比较一定很有意思

1

永见陶乐造龙摘宝瓶

备前烧永见陶乐龙摘宝瓶和桥摘宝瓶对比鉴赏插图1

龙摘

我们先来看这只永见陶乐的龙摘宝瓶,这条龙做得很有感觉,比较精工,比较细腻,比较夸张,比较浑厚,一眼就抓住人的眼球,有王者的气息。

备前烧永见陶乐龙摘宝瓶和桥摘宝瓶对比鉴赏插图2

备前烧永见陶乐龙摘宝瓶和桥摘宝瓶对比鉴赏插图3

窑变

这只宝瓶的窑变非常特别,主体呈现灰色,灰色虽说也是备前烧的一种颜色,但是比较少见,一般以红色、红紫色居多。

备前烧永见陶乐龙摘宝瓶和桥摘宝瓶对比鉴赏插图4

永见陶乐

这只宝瓶的作者叫永见陶乐(1845-1921),离现在比较久远了。按照作家的生卒年月推测,这只宝瓶至少有100年,因为他去世的时候是1921年,今年2019年,近100年了。

这条龙这样的精工不可能在作家的晚年做的,肯定是他盛年时做的,推测一下,应该是他四五十岁时的作品,因为这个时候是人的眼睛、手的灵活度最佳的时候。

做精工,眼睛必须要跟得上,如果老眼昏花,很难有这么出色的精工,所以可以推论这只宝瓶至少有100年。

备前烧永见陶乐龙摘宝瓶和桥摘宝瓶对比鉴赏插图5

包浆

为什么我拿这只宝瓶来分享,因为这只宝瓶的光泽、包浆是新的宝瓶所没有的。

新的宝瓶往往很干燥,宁波话说“燥乎乎”的,但这只宝瓶非常润,盖子和瓶身摩擦的声音也很圆润、很滑,而新的宝瓶发出的声音就很干涩。

备前烧永见陶乐龙摘宝瓶和桥摘宝瓶对比鉴赏插图6

耳附

另外,这只宝瓶比较有趣的一点是它的耳附,像纤云巧手,又像一朵即将飘走的云,我觉得非常灵动,特别有意思。

备前烧永见陶乐龙摘宝瓶和桥摘宝瓶对比鉴赏插图7

这只宝瓶也是永见陶乐的,之后也会细细分享,我们能在耳附处找到它们的共同之处,一抹云,特别细长,特别舒服,这是永见陶乐宝瓶的特色。

备前烧永见陶乐龙摘宝瓶和桥摘宝瓶对比鉴赏插图8

备前烧永见陶乐龙摘宝瓶和桥摘宝瓶对比鉴赏插图9

备前烧永见陶乐龙摘宝瓶和桥摘宝瓶对比鉴赏插图10

边缘裂纹

我们再回来说这个龙摘宝瓶,浑身的栈切,这种包浆,加上这个龙首,非常传神,还有一个就是边缘裂纹的感觉,非常到位,配上这种灰色的窑变,十分古朴。

备前烧永见陶乐龙摘宝瓶和桥摘宝瓶对比鉴赏插图11

备前烧永见陶乐龙摘宝瓶和桥摘宝瓶对比鉴赏插图12

这只精工的龙配上这个残破的边缘,好像这条龙在大地上要腾飞,要一跃而起的样子。

永见陶乐桥摘宝瓶

备前烧永见陶乐龙摘宝瓶和桥摘宝瓶对比鉴赏插图13

圆润

我们再来看永见陶乐的另外一只宝瓶,从这只宝瓶也能看出来,时间确实很久。

这只宝瓶被养成如此圆润,其实我们很难推断它之前到底是什么样子,因为整个瓶身都被包浆包裹住了。

备前烧永见陶乐龙摘宝瓶和桥摘宝瓶对比鉴赏插图14

手捏

从瓶身可以看出这只宝瓶完全是永见陶乐手捏制作的,虽然被重重的包浆包裹,但是还有指纹的痕迹,皮肤上的细纹在这个宝瓶上依然留下了痕迹。

它的两只宝瓶一对比,能发现其他共同之处,比如嘴的衔接,也能感觉是出自同一人之手。

备前烧永见陶乐龙摘宝瓶和桥摘宝瓶对比鉴赏插图15

圈足底

另外就是这两只宝瓶都是圈足底,看上图便知。

备前烧永见陶乐龙摘宝瓶和桥摘宝瓶对比鉴赏插图16

挺拔

这只宝瓶形做得也非常好,有点像宝袋,整个瓶身是往上走的,很挺拔。

刚刚那只龙摘宝瓶精工和包浆都占一定比例,但这只宝瓶的做工非常简洁到位,包浆比龙摘那只更好,性价比比较高。

备前烧永见陶乐龙摘宝瓶和桥摘宝瓶对比鉴赏插图17

缺点

但这只宝瓶唯一的缺点是,这里有两条冲线。

转载请注明:柴烧网 » 备前烧永见陶乐龙摘宝瓶和桥摘宝瓶对比鉴赏

发表我的评论
取消评论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