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大巧若拙”柴烧茶具与茶道之美

柴烧百科 龙窑王 1022浏览 0评论

“大巧若拙”柴烧茶具与茶道之美插图

大师李仁嵋柴烧杯

茶道是饮茶文化的最高境界,融入了哲学和人们对生活思想、精神的一种文化。而柴烧工艺作为一种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最古老的陶瓷烧制技艺。“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茶具就是茶道这件“事”的“器”,是茶道文化最关键的媒介。器为茶之父,对茶道而言,茶具不仅仅是一种盛放茶汤的容器,更是人们在享受茶道时把玩的器物,是物质和精神的双重享受。

“大巧若拙”柴烧茶具与茶道之美插图1

“大巧若拙”柴烧茶具与茶道之美插图2

“大巧若拙”柴烧茶具与茶道之美插图3

“大巧若拙”柴烧茶具与茶道之美插图4

中国的茶道文化吸收融入了我们本土的儒家和道家思想,以及佛学的禅宗文化。道家学说崇尚“天人合一”,这种崇尚自然回归、环保养生、质朴极简的生活,便是茶道的灵魂,也是现代柴烧器的精髓所在,而现代柴烧茶具和茶道文化之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大巧若拙”柴烧茶具与茶道之美插图5

柴烧杯+

“大巧若拙”柴烧茶具与茶道之美插图6

“大巧若拙”柴烧茶具与茶道之美插图7

柴烧无华,却有道,道法自然。器物的拙朴之意,体现在其未曾华丽雕饰,浑然天成的气息里。它散发出一种朴素之美:温厚、朴实、自然,让人一眼就觉得它原本就应该是这个样子的。它的气质里没有浮躁与不安,只有恬淡与闲适。

“大巧若拙”柴烧茶具与茶道之美插图8

生命不再等待

老子言:“大巧若拙”,拙若大巧,它似笨而非笨,似陋而非陋,它体现出地恰是一种巧夺天工、自然浑成的大巧之美。“拙”彰显地是一种简单、朴素、纯真之美,一种审美趣味,一种民族文化的精神。以“拙”为美的审美观念已深入到传统文化的血脉中,在中国传统的艺术都有着鲜明的体现。自从老子提出大巧若拙,这一充满艺术辩证的命题就成为中国传统美学追求的最高境界。

“大巧若拙”柴烧茶具与茶道之美插图9

曾问老师?对你而言创造是什么?

老师说:展现自我与任性妄为的结果吧!

黑格尔曾说,理念的最浅近的客观存在就是自然,最美的也是自然之美。现代柴烧茶具采用天然的泥料和木材,自然落灰,呈现出自然材料最本质的样子,追求自然的和谐之美。自然的材料、原始的工艺,加以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活的热爱,是大自然最美的馈赠。饮茶文化也是一样,取人工种植和制作的茶,配以自然的泉水,三五好友聚集,饮下这自然的香甜。不管从工艺材料还是文化的角度,柴烧茶具与茶道都不谋而合。现代人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茶道可以暂停我们快节奏的生活,让我们慢下来,坐下来倾听内心的声音,享受精神上的追求和愉悦。被快捷的高科技包围的我们,渴望回归自然,现供柴烧茶具从材料到工艺,反映了更高层次的回归,遵从质朴的原始美。

“大巧若拙”柴烧茶具与茶道之美插图10

是啊!如果柴烧创作没有秉持着自由的想像、及任性的随心所欲的坚持……创作的道路是很难走下去。这是创作者创作的漫漫长路……也是自我存在价值的肯定。

过去,人们追求工艺精致、装饰精美、色彩华丽的陶瓷,现代柴烧工艺的出现,表明人们的审美在发生变化,开始追求自然淳朴之风。人们逐渐以一种包容、随意心态看待周围事物。茶道经历改朝换代的发展,逐渐变得简单,不仅是一种仪式,一种礼节,还是我们对生活一种追求。巷道不再循规蹈矩,而是以更多形式存在,这是一种好的现象,人们越来越包容的审美,让茶道文化的发展有更多的可能性。

“大巧若拙”柴烧茶具与茶道之美插图11

张向泊老师公道杯

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老子主张”道法自然,无为而无不为”,而庄子尊重天道,主繁荣“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这就是我们中国的道家思想,其“清静无为,顺应天道”的主张正是柴窑烧制的诠释,顺应自然,崇尚自然,土和火的自然结合,便有了素雅脱俗的柴烧器。一件不起眼的柴烧杯就能体现老庄思想的人生哲理,这就是现代柴烧器的精髓。而我们的茶道可以体现一个人意境、美学观点和精神思想,属于一种东方文化,包括道家的“天人合一”。现代柴烧茶具与茶道文化密不可分,相得益彰,柴烧茶具对茶道文化来说是点晴之笔,而茶道文化也是柴烧茶具的一种完善和升华。

转载请注明:柴烧网 » “大巧若拙”柴烧茶具与茶道之美

发表我的评论
取消评论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