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台湾“柴烧”崛起

各地柴烧 龙窑王 1017浏览 0评论

台湾在上个世纪的50年代,民间仍盛行使用粗陶制作的大小缸瓮。这些规制不一的容器.当时赋予特有的生活机能为其考虑。就现在而言.充满手感与粗犷的质感,散发出朴实与沧桑的迷人气息。

台湾“柴烧”崛起插图

遇见柴烧

台湾“柴烧”崛起插图1

直到80年代,台湾经济逐渐富足,整体社会对文化与艺术的渴望相对提升。在陶瓷艺术这区块明显地广纳百川,兼容并蓄。因此”柴烧‘’的出现正足以解析台湾在当时陶瓷艺术的高度发展的过程.”柴烧”不但联结了国际时尚,也抚慰思古怀旧的幽情。更因台湾”茶文化”的荣景所致.而携手走出更为宏观的艺术新局。

台湾“柴烧”崛起插图2

台湾“柴烧”崛起插图3

光复后的台湾旋因国府迁台,这时的陶瓷技法与宋元明清无缝接轨。平行移入的娴熟技巧和避秦而来的能工巧匠丰泽了孤悬海上的宝岛台湾。这段历史也曾经物华天宝,然而世事多变。外在的影响逐渐渗透,新鲜的思潮铺天盖地而来。台湾的陶瓷艺术视野也因此逐渐开放,导致变化的速度与格局都很大的转变。或许,历史自有其演化的轨迹,“柴烧”的兴起,似乎可以算是这种变化过程中的必然。甚至可以将其出现视为对传统完美技法的一种反动,或者是归真返璞的向往与行动。

台湾“柴烧”崛起插图4

台湾“柴烧”崛起插图5

台湾兴起”柴烧”的旋风也生产出花器、食器、甚至装饰器,但或多或少和茶文化的崛起有难以切割的关联。从历史的演进过程来看.”茶”与”器”本来就是一体的两面.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历朝历代的陶瓷艺术总适切地提供茶文化所需,并紧密结合.随饮茶的方式调整,建立出体系周全旳高度文化。就以近代台湾发展成熟的”茶文化”仍受到明末清初潮汕功夫茶的影响。当时所谓”壶必孟臣、杯必若深.茶必武夷”也许受到战乱的影响。但”香橼壶、核桃杯”这种规制却延续400多年而不坠,散茶淹泡的方式仍为主流。因此容器的规格,如壶、杯等的设计与制作便发展出”有限的改变,无限的发挥”的宽广空间。唐代陆羽”茶经”对器物制作的因时因地制宜在台湾充分地发挥。经过数十年的努力,终于发展出具代表性的台湾”茶”、”陶文化”。而”柴烧”的形成只能代表台湾茶陶文化其中一环.而非全部。然而就现实面来说,茶文化的蓬勃提供”陶瓷文化”发展所需要的养分。所以台湾”柴烧”崛起,代表的是一种文化的流行趋向.就如同”天目”茶碗与”青花”或仿”汝窑”的茶器一样.提供茶文化的选项之一。其次以精神层面而言,曰本的茶道经过400年的洗礼的成功模式,足可借鉴。其中强调幽静玄妙的性灵追求与朴实含蓄的心理联结.精准地直指人心。那接近宗教意境的感受.更可纾解了这些年整体环境中社会动荡与生活压抑的都会习气.于是乎.”柴烧”就自然而然地走入陶艺生活区块而广为流行。

台湾“柴烧”崛起插图6

其次,台湾的产业结构与曰本有很大的差异。台湾”柴烧”在二三十年间快速崛起.非官方的统计目前约计200多座柴窑散布各地,且急遽增加。其组成人才则大致来自学校体系占大多数,世代相传的门阀屈指可数。这种情形正好和曰本相反。世袭的窑厂在曰本非常普遍,散居各地窑口与历史产生联结并各具特色。而台湾无论是家传或新成立之柴烧窑起步时间和结构相似。台湾”柴烧”运作模式雷同.因此风格与特色差异少且受到市场机制的影响牵制。近年,还发展出可透过合作的方式与集体承租窑场的服务.更是促成柴烧普遍化的关键让有志于此的新鲜人得以从容地投入这行业之中。当然最重要的是生态的改变.工艺的门坎降低。新的”柴烧”租窑过程提供了经验相互交换与学习的平台。加上窑场提供良好的柴窑设备出租与服务.连窑的属性也不需特别适应.只要照表操课就可得到规格化的产品。因此这种风潮视若燎原越发蔓延幵来。

台湾“柴烧”崛起插图7

台湾“柴烧”崛起插图8

台湾“柴烧”崛起插图9

再者,台湾对燃料的要求度较之曰本严格的要求.更显宽松。曰本有悠久的烧窑传统,连燃料”赤松”的植栽.砍伐、供应都有承袭多年的制度。反观台湾就没如此严肃.台湾将一些木料厂的边材做有效的利用.俯首间皆为可用之材。探究其中最大的原因.一则台湾森林资源受到严格的保护.薪材来源受限。所幸生活形态的改善,炊煮的方式有别以往.加上空污法的执行,许多原本提供民生必需的木材残料无处宣泄。柴烧的兴起也让彼此之间两相得利,以环保观念来说更值得推广。只是这几年窑火熊熊.抢柴传闻不断。未来的供需仍是必须面对的课题。

迄今也算三十而立。历经了早期的模仿与摸索,到晚近逐渐走出一条属于台湾自己文化的路,一路行来不可谓不辛苦。尤其对于投身其中的陶人,充满无上的敬意,然则创业维艰,守成更属不易。尤其许多投身柴烧的中生代陶人.固守在辛苦与高温的环境下.如果欠缺过人的毅力和耐力.是无法支撑下去的。

转载请注明:柴烧网 » 台湾“柴烧”崛起

发表我的评论
取消评论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