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由作品结构、黏土成分或者开裂形成的“残缺美”

柴烧工艺 龙窑王 1804浏览 0评论

与普通爱好者的想法不同,艺术家认为作品构造方面的问题,以及在烧成过程中产生的裂底根本算不上是“缺陷”,而是自然力量赋予作品的独特美感。

变形

其成因很多;过烧、黏土的熔点太低、作品结构不合理、作品负重太大等。虽然有时候变形也能“变”得很有感觉,但是大多数陶艺家还是不希望看到这种烧成事故。

有些陶艺家会刻意追求变形效果,他们将大罐子、碗、盘子平躺着或者倒扣着放入窑内,目的就是让这些部位随着高温任意变形。

由作品结构、黏土成分或者开裂形成的“残缺美”插图

瓶子,14cm×30.5cm×25.4cm,炻器,天然灰稳

艺术家;日下部正和

摄影师:影山弘

将器壁较厚、形状规整的作品放入高温窑位,将大盘子等极易受热变形的器物放入低温窑位;当你采用平放的方式烧制作品时,一定要确保其平衡。上述方法都可以有效地防止作品变形。

由作品结构、黏土成分或者开裂形成的“残缺美”插图1

花插,73.7cm×28cm×15.2cm,炻器,天然灰釉

艺术家:马克·兰塞特(Marc Lancet)

膨胀

通常出现在低温黏土或者有机材料中。在高温烧成过程中,黏土开始熔融、软化,很多气体被熔融的黏土封住,得不到排放。

当气体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时就会在坯体上吹起一个包,有的包还可能会炸裂。如果温度还在持续升高,或者烧成还将继续的话,作品就会坍塌。

黏结

紧挨窑位的作品,有可能会在烧成的过程中黏结为一体。燃料若铺得不平,放在上面的罐子就有可能黏结。摆放位置不稳会造成器皿在烧成的过程中掉下。在高温环境中,一个变形的罐子会粘到与它邻近的器型上。

此外,如果烧窑期间发生地震,那么窑内的作品就会随着震动相互粘连。有些时候,陶艺家会故意将作品挨在一起,刻意营造黏结效果。

由作品结构、黏土成分或者开裂形成的“残缺美”插图2

这件作品是一个小瓶子在烧成过程中不小心掉落,并黏结到一个盘子上偶然形成的

花插,35.6cm×35.6cm×7.6cm,炻器,天然灰釉

艺术家:日下部正和

摄影师:艾迪·戴素尤

落渣

在高温烧成环境中,窑顶上的耐火砖残渣有可能会掉到作品的釉面上,并与坏体牢固黏结。地震或者密炉老化时都会出现这种情况。

由作品结构、黏土成分或者开裂形成的“残缺美”插图3

转载请注明:柴烧网 » 由作品结构、黏土成分或者开裂形成的“残缺美”

发表我的评论
取消评论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