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烧,懂了方知是修行
佛教中常有修行一说,譬如诵经、念佛、打坐、化缘等,这是“出家人”修行的方式,依照佛法抵御世俗诱惑,修正“己心”。
对于“在家人”,禅宗也说道“担柴运水无不是道”,可见修行其实也没有固定的要求,能修养德行、规范言行即可。
说回柴烧,当然亦是一场修行。
专注与信念
但凡修行者,都需拥有坚定的信念,对所求的执着与专注。如此才能抵御外界诸多干扰,克服修行中的乏味枯燥。
做柴烧也时常要面对枯燥。拉胚前反复提炼泥浆,拉胚时需要反复揉、捶、打,让泥土中的矿物均匀分布,烧制时更需要长时间处在窑边,不间断添柴,忍受火焰熏烤。
日复一日重复着近乎相同的工作,这就需要柴烧制作者拥有坚定的信念,可以支撑自己忍受这样的重复与枯燥。
理想与坚守
佛家都说四大皆空,但其实在人们心中或多或少都存有执念,或许可以称之为理想。
修佛者渴望达到佛祖之境界,悟透禅机。修道者渴望沟通自然,达到天人合一。世俗人渴望生活美满,衣食富足。
而柴烧制作者的理想是什么?传承古老技艺,将这一项逐渐没落的传统技艺注入新的生命力,让更多人认识柴烧,喜爱柴烧,通过柴烧,感受生活的简单美好。
而这些都需要人们坚守住本心,知道自己所想所求,并为此付出努力。
本心与纯粹
佛家重因果,道家讲自然。
佛教旨在教导人们要有一颗善良、平和的心。不骄、不躁万事以平常心待之。看事情,要看清本质。而道家旨在教导我们道法自然,无为而治,要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柴烧,亦具有返璞归真的本意。
有别于其他陶瓷工艺,传统柴烧在烧制时一般采用不上釉的烧制手法,仅通过木材燃烧所产生的高温与落灰,与坯体中的硅物质发生反应,形成温泽光润、层次丰富的天然釉层。古朴、内敛,传达质朴与纯粹的品质。
“不以物悲喜,万般皆缘”
不论哪种修行,其实都在磨砺本心,让我们更加内敛、淡然、笑对生活。
这在柴烧中尤为重要,因为我们并不能控制最终的成品如何,有时烧出难得精品,有时一窑成型者无二三,若太过注重结果,患得患失,就失去了柴烧该有的初心。
因此柴烧制作者们大多炼就了一份“不以物悲喜,万般皆缘”的品质,精尽人事,结果就随缘去了。
“修行”意同“修性”,无论出家在家,制陶玩陶,能品出其道,以正己心,就是一场修行。
转载请注明:柴烧网 » 柴烧,懂了方知是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