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把壶,从成型到寻到知音,
虽然不会历经磨难,但总有些“磕磕绊绊”。
关于壶的一生,可以总结为以下三个阶段:
艰苦磨砺、风雨漂泊、相守相伴。
壶
生
·
语
唐



磨砺
“壶生”的第一道坎
一把壶的磨砺期,分为创作构思和打样定型两个节点。
创作之初,我也并没有思考太多,
只是想做一款容量大一些,适合多人共饮的茶壶,(朴融壶的容量近230ml)
以往的壶容量都在160ml~180ml之间,
茶席间的人稍微多一些的话,
主泡人就会显得忙碌,泡茶、饮茶就少了一份惬意从容。
一把壶在创作初期,首先考虑的是容量和器型。
解决好容量的问题,接下来就是壶型了。
以往壶型的创作,既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也有对传统壶型的借鉴。
但朴融壶不同,它的创作灵感来源于一场初春时节的雨。
那场来的很猛烈的雨,一点也不像春天的雨。
一行人没有任何准备,只得躲进一座简朴的圆亭里,
那座凉亭的顶简单却牢固,外面看起来又像一顶圆帽,
虽然不亮眼,但却能让人记住。
朴融壶的壶盖,就是依着那座圆亭的顶部设计的,
就像是雨天无处躲避,它带给了我温暖,
我也要让它感受茶汤缓缓上升的温暖,时刻滋润着它。
值得庆幸的是,此壶在这种微妙的灵感来源下并没有“难产”,
感谢那场早春的雨,让朴融能与我们相见。

打样定型的环节,是最容不得马虎的。
壶纽要粗细适中,方便拿捏。太细易折,粗一些又少了美感。
壶盖与壶口既不能“严丝合缝”,又不能切合得太松弛,须得用让壶垂直90°而壶盖不掉下来这样的方法来检验。
壶柄要便于拿捏,粗细也要适中,拿在手中既舒适又不压手才好。
壶嘴的设计短而粗,出水流畅、断水迅速。较粗的壶嘴让茶汤在倾倒时以最快的速度和最短的时间注入公道杯中,不至于让茶叶泡得太久而有了涩味。
壶身高而圆润,增加了壶的容量,握在手中也是圆圆地一大件,满足感由染而生。
整个制作过程中,壶身的曲线设计反复修改了很多次,
打样烧制看成型效果,一遍一遍的试验,才达到了最终的效果,功夫不负有心人。

漂泊
“壶生”的第二遭劫难
量产、面世、运输,这是 壶生 必须经历的风雨漂遥。
所谓量产,只是不同于打样时只烧一把而是多烧了数十把壶,
一窑烧制的壶数量并不是很多,准备泥料,拉坯、修坯、接坯,装窑,前前后后总要花上好多天,
因此,一般一个月只能烧一窑,或者是两个月烧三窑。
烧成后开窑打磨整理,将壶一把把地码好,拿到店里放到博古架上供有缘者赏玩。

关于赏玩者与壶的邂逅情节,可以说类似于“伯乐与千里马”。
爱好柴烧的赏玩者,因为喜欢柴烧而接近壶,
若不介意器物是气烧、电烧或是柴烧的人,
会因器物本身的精致而对其一见钟情。
无论是哪种邂逅,都有一种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情感系在其中。
放在博古架上的壶也会躁动,
若是“千里马”的伯乐来得早,来得巧,就要开始打包运输了。
一路过山跨江,“颠沛流离”,去到“伯乐”的所在地。
这漂泊的前半生也就落下帷幕了。




相守
“壶生”的归宿
一把壶就像一个人,“磕磕绊绊”是常有之事,
但若到了“伯乐”的手中,就像是一位已到暮年看轻一切的睿智老人,剩下的路只管风轻云淡,过闲云野鹤般的生活。
它也可能会被“伯乐”宠成一个孩子,
日子越久感情就越深厚了,
熟悉了彼此的脾性,有了更好的呵护。
相守相伴,将“壶生”的漫漫余生走下去。



朴融壶
还你一片月朗风清茶色新
朴融壶
在质朴中守得惊艳
在混沌中融化纷乱



转载请注明:柴烧网 » 柴烧朴融壶 | 在质朴中守得惊艳,在混沌中融化纷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