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茶器本无好坏,实有长短

柴烧百科 龙窑王 4978浏览 0评论

[缘起]上星期茶友徐哥(曾跟笔者一起回老家烧过窑)在朋友圈看到笔者的油亮细腻的柴烧坭兴壶,与笔者进行短暂的交流,建议笔者“换个泥料试烧很有必要”,并提醒“不要固执”。此番交流也引起了很多笔者深思与感慨,于是写下了《陶器的“春夏秋冬”》、《茶器本无好坏,实有长短》、《坭兴陶没有那么简单》和《一切从实际出发》等四篇文章。

笔者知道徐哥是一番好意,也知道茶器烧得如此油亮时,会失去传统陶器那种原始、粗犷、沉稳、内敛之美,没有那么耐看,也会少了很多养壶的乐趣。此番交流也引起了笔者很多深思与感慨。笔者认为:绝大部分的茶人陶友或许都会陷入了一种误区–只以自己的喜好来评判事物,忽略了事物各自的发展规律,未能有全面地看待和评价事物。

一、茶器本无好坏

正如笔者在《陶器的“春夏秋冬”》一文指出:在柴窑内,不同的窑位茶器,得到不同火焰、木灰和烟雾的能量,最终出窑时茶器的肌理、色彩、利茶效果都会不一样;这就是所谓的“入窑一色,出窑万彩”(如图1)。同一窑出来的茶器与世人无异?!世上哪有没有同样的面貌、性情、心态、思想的人存在?!

茶器本无好坏,实有长短插图

(图1 同一泥料,不同火侯的柴烧坭兴陶)

同一泥料、同一窑烧炼,不同窑位,茶器的肌理粗细程度、光泽、色彩和实用功能(或称“利茶效果”)也不一样(如图2、3)。我们世人亦如此,每个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的面貌特征、行为处世、心态与思想也皆不同。哪有好与不好之分?!

茶器本无好坏,实有长短插图1(图2,同一泥料,同一窑烧,柴烧坭兴陶,第41窑出品)

茶器本无好坏,实有长短插图2

(图3,同一泥料,同一窑烧,柴烧坭兴陶,第41窑出品)

在窑内,每个茶器六个面的温度都存在温差,所以出窑时茶器六面的肌理粗细程度、光泽与色彩也都会存在一定的差异。如下图4:

茶器本无好坏,实有长短插图3

(图4,同一泥料,同一窑烧,柴烧坭兴陶,第40窑出品)

每一个柴烧茶器出窑时都是,某个陶土在某个时空点、特定的氛围、特定的温度下形成的一个器物,尤如有生之涯某一个时空点的你、我、他,表现出的面貌特征、行为处世、心态与思想。每个柴烧茶器与世人一样,在世界上都是独一无二的!这就是自然。

因此,茶器就是茶器,本无好坏!

二、茶器实有长短

《黄帝内经》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道德经》有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宇宙万物负阴而抱阳,有得必有失,有长必有短。

生活中,想烧制一盘好菜,首先要有好的食材,其次无论采用何种烹饪方法(如煲、焖、炒、炸、清蒸等),烧制火侯一定要恰到好处,此两者缺一不可; 茶器就是我们人类烧制的一道“菜”,影响茶器的表面的特征和内在的实用功能(或称“利茶效果”)的因素是陶土和烧制火侯。同一烹饪方法、烧制火侯,不同的食材,菜肴的色泽、香气与口感必然会不一样;同一食材,同一烹饪方法,不同的火侯,菜肴的色泽、香气与口感必然也差异。尤如煲鸡汤,小火闷至30分、60分、90分钟时,鸡汤的汤色、香气与口感完全不同。

不同火侯的坭兴陶的利茶效果存在很大差异,各有长短。这一点笔者已在《柴烧坭兴陶变化的基本规律(下)(修定版)》(文末附)阐述已很清晰。茶人壶友按以下“利茶效果鉴别方法”,只需要10秒钟就能识别:

茶器本无好坏,实有长短插图4

(图5 三壶为不同火侯的坭兴陶)

利茶效果鉴别方法:将盖碗冲泡三道茶汤全汇入公道杯,再将茶汤分别倒入不同陶类或者同一陶类、不同火侯的茶壶里,10-20秒后品尝,即能识别茶壶对茶的影响程度,以及不同的茶壶的利茶效果如何(如图5)。

三、心境决定一切

喝茶玩陶,本是茶人陶友成长和修身养性的过程。刚开始接触茶与陶的或不会喝茶的,多注重养壶的变化;当学会品茶时,更注重茶器能否将茶泡好;使用的壶多了,发现壶会挑茶(不同壶适合冲泡不同的茶);再往上追求极致时,依然发现没有完美的茶与器,只能说相对均衡而已。此时自己心境会变得平和、坦然;当在喝茶玩陶过程找到从未有过的轻松、愉悦与宁静时,你会发现自己的心境比茶与器重要;再往里求时,你会发现茶与器是很好的修身养性工具或方式;再上一境界,或许会去思考这样的问题:为何你我他都不一样?我们为什么来到世上?最终我们能带走什么”等等。最终每个人回归中国传统儒释道文化,寻求自己想要的答案…..

茶器本无好坏,实有长短插图5

柴烧茶器本无好坏,但因茶人陶友对茶与陶的认知程度、角度、喜好、心境不同,最终选择不同。

茶器本无好坏,实有长短插图6

上图中,同一坭兴陶泥A茶壶中表面落灰未熔于壶内,此时呈现出原始、粗犷、沉稳、内敛的味道最浓,最为耐看,养壶变化也最明显,但其改善茶的能力(利茶效果)远不如烧得油亮的B、C茶壶。A茶壶就如刚毕业的大学生,只有理论知识没有实践经验;B茶壶如有10-20年工龄的人,既有理论知识又富有实践经验,工作能力强;C茶壶象工作20年以上的人,富有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工作上游刃有余!这一点,茶人陶友都可以通过前文的“利茶效果鉴别方法”去体会。

茶器本无好坏,实有长短插图7

(上图为烧坏的茶壶,通过它,我们可以想像它在窑内的状况)

茶器有没有使用价值,取决于人。每一个茶器都有各自的特点和各自的使用价值,最终都会与它有缘或相应的茶人陶友结缘,实现它存在的价值。

转载请注明:柴烧网 » 茶器本无好坏,实有长短

发表我的评论
取消评论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