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柴烧窑变的基础上进行作画,是一种颇为新颖的尝试。传统柴烧止步于落灰和火焰的自然审美意象,柴房所倡导的“新柴烧”摒弃了传统柴烧的厚拙气息,使得器物更趋向于宋瓷的审美形态,典雅精致,极大地拓展了柴烧器的联想和想象空间。并打破传统陶瓷在单色底上作画及开窗、边饰等形式,通过画师对柴烧窑变独特的审美想象,营造出自然生动的“拙”与“巧”相结合的画面。
柴烧窑变上的新彩绘画
釉上与传统的中国画用笔不同,主要有分狼毫和羊毫,笔尖比较精细,坚韧有弹性。根据性能不同,大体分为勾线笔、采笔两大类。勾线笔笔尖细长用于绘制轮廓和白描图案,采笔主要用来上色渲染,绘制大色调。
绘制时,要用到一种叫樟脑油的稀释剂使颜料软化,樟脑油类似于国画里的清水,起调和稀释作用,用笔适度沾樟脑油然后上料,让樟脑油和颜料充分适度的融合在毛笔上。要控制好油的用量,更好地可控绘制表现和烧制后的呈色。
柴烧窑变与手绘的“巧合”
通过1300多度的高温烧制,柴烧器呈现出千变万化的窑变肌理效果。这种可控的火痕和落灰在高温下自然形成的天然画卷,或具象或抽象的图形,或深沉或艳丽的色彩,给绘画创作者无限的创想空间。
画师以独特的想象力和审美素养,在窑变基础上构图,点缀、描彩,通过线条和色彩勾连起窑变的自然幻象,从无为之境中创造出“有形”之像,自然的结晶与人为的生花妙笔共同构建起一种独特的艺术形象。
窑变肌理本身所呈现的山水幻象,在画师的笔下如云雾散去,露出山石草木,江河湖海的本来面貌。正如罗丹所说,他只是在所雕塑的天然巨石中找到那个本来就存在的美的形象。
“新柴烧”绘画的继承与嬗变
南宋山水小品承前启后,充满着空灵而诗画的美感。其所营造的平淡而深远的意境,让人感觉到无画处皆是妙境。空灵之美,空灵之境,使得山水画从繁回归至“简”,从有意识回归到无意识。
(南宋 马远)
柴房柴烧器的绘画创作者,将南宋山水小品的诗意和意境融入柴烧窑变,丰富了窑变的悠远意境,扩展了柴烧器的审美意象。
从有意识的传统山水绘画,到柴烧窑变无意识的巧妙结合。把故事性,趣味性的主观处理与窑变肌理相融合,使得宋画小品在柴烧窑变中呈现出契合当下生活的诗意内涵,拓宽了传统的艺术表现语言。
转载请注明:柴烧网 » 柴烧窑变的一万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