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2016年11月28日作者撰写了《柴烧坭兴陶变化的基本规律》,仅从宏观角度分析了柴烧坭兴陶表面的烧成效果的变化的过程,但并没有找出这种变化的原因,也没有涉及到柴烧坭兴陶实用功能(利茶效果)的变化规律。本文继续补充。
笔者从2010年开始接触、把玩和经营坭兴陶,于2015年5月创建的甘地柴窑首烧成功,亲手烧制陶器,前18窑以柴烧坭兴陶为主。在长期实践和观察, 笔者窥探到:钦州坭兴陶电窑烧成温度在1100±20℃的泥料,在柴窑经过松木烧制,陶器的表面烧成效果遵循着一定的变化规律。于是在2016年11月28日撰写了《柴烧坭兴陶变化的基本规律》,从宏观角度揭开了柴烧坭兴陶变化的基本规律: 在坭兴陶的烧成温度下,并维持烧成温度一定的时间,随着陶器吸收了热量增多,陶器的肌理从粗糙或粗犷逐步向细腻、光滑转变;陶器的光泽也从硬朗、温润、油亮向内敛、沉稳、滋润、油亮、饱满的状态转变,光泽呈现的方式从表面散发向从里往外散发转变;
为什么柴烧坭兴陶呈现如此的变化呢?本文将从微观角度–陶器的显微结构,来分析剖析柴烧坭兴陶的变化过程的根本原因。下图三把壶,都是同一泥料,同一窑烧成。我们先仔细观察这三把壶壶身中央(没有落灰釉的部位)的表面显微结构:
在这个过程中,表面的纹理从粗糙或粗犷逐步向细腻、光滑转变;表面光泽也从硬朗、温润、油亮向内敛、沉稳、滋润、油亮、饱满的状态转变,光泽从表面散发向从里往外散发转变;光泽呈现的方式从表面散发向从里往外散发转变;
我们再观察上图茶杯(同一厂家泥料,不同窑次烧成)的纹理和光泽,看出它们的不同。我们可以通过100倍微显镜来观察杯子没有落灰釉的中部部位,它们(上图杯子从左到右)的显微结构图分别如下:
从上述陶器的显微结构分析,我们基本上可以断定:在坭兴陶烧成温度并保持烧成温度到一定的时间下,陶器的内部结构的改变,促使了柴烧坭兴陶的肌理和光泽的改变。
那坭兴陶陶土又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改变呢?我们再来剖析陶土的化学成分及其在烧成温度下的变化过程。
(一)陶土化学成分分析
硅酸盐指的是硅、氧与其它化学元素 (主要是铝、铁、钙、镁、钾、钠等)结合而成的化合物的总称。它在地壳中分布极广,是构成多数岩石(如花岗岩)和土壤的主要成分。陶土的成分就是硅酸盐矿物。
《中国古陶瓷科学浅说》(作者:叶喆民 轻工业出版社 ):“釉和坯都是岩石或土产生,它与坯的不同点,只是比容易在火中熔融而已。”硅酸是釉的主体,而盐基则作为媒熔剂,主要的盐基是:氧化钠Na₂O、氧化钾K₂O、氧化钙CaO、氧化镁MgO以及氧化铅Pbo等。
(二)陶土矿物质在烧炼过程的变化
烧陶时,当到达一定的温度(1100-1200℃)时,陶坯内的低共熔物(如Na₂O、K₂O、CaO、MgO、MnO₂ 、Pbo等)开始熔化变成液体,填补坯休内的孔隙而变得更为致密;陶坯表面的低共熔物也与陶土表面的石英、粘土及其它矿物质等相互熔融、再结晶;在持续高温的作用下,这种物理化学反应渐趋完善,使结晶质点扩散逐步达到平衡、均匀,从而促使陶器表面形成的光洁、细腻、油亮的釉面。
这就是促使柴烧坭兴陶变化的原因所在!
(至于不同火侯的坭兴陶利茶效果有何变化规律?敬请关注《柴烧坭兴陶变化的基本规律》(下))
[参考资料]
1、《烧成(上册)》(作者:虞雪琴等编著 陶瓷研究杂志社 1989年出版 )
2、《中国古陶瓷科学浅说》(作者:叶喆民 轻工业出版社 1982年第一版)
3、《中国科学技术史(陶瓷类)》(李家治主编 科学出版社 2016年1月)
4、《原料与坯釉料配制》(尹承楚主编 《景德镇陶瓷》杂志社 1989年出版)
5、《日本柴窑烧成揭秘》(作者: 日下部正和 兰塞特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1年版 )
转载请注明:柴烧网 » 柴烧坭兴陶变化的基本规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