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甘地柴窑第40窑分享(4)--邕陶灰泥

各地柴烧 龙窑王 1487浏览 0评论

甘地柴窑第40窑分享(4)--邕陶灰泥插图

这陶土是在广西南宁火车东站附近的工地发现的,当时挖了一些灰泥和红泥回来。

甘地柴窑第40窑分享(4)--邕陶灰泥插图1

(上图陶土干与湿的状态对比)

甘地柴窑第40窑分享(4)--邕陶灰泥插图2

甘地柴窑第40窑分享(4)--邕陶灰泥插图3

甘地柴窑第40窑分享(4)--邕陶灰泥插图4

从陶土化学成份分析,此陶土矿物非常丰富,稀有金属丰富。

甘地柴窑第40窑分享(4)--邕陶灰泥插图5

甘地柴窑第40窑分享(4)--邕陶灰泥插图6

甘地柴窑第40窑分享(4)--邕陶灰泥插图7

甘地柴窑第40窑分享(4)--邕陶灰泥插图8

甘地柴窑第40窑分享(4)--邕陶灰泥插图9

甘地柴窑第40窑分享(4)--邕陶灰泥插图10

甘地柴窑第40窑分享(4)--邕陶灰泥插图11

甘地柴窑第40窑分享(4)--邕陶灰泥插图12

甘地柴窑第40窑分享(4)--邕陶灰泥插图13

甘地柴窑第40窑分享(4)--邕陶灰泥插图14

甘地柴窑第40窑分享(4)--邕陶灰泥插图15

甘地柴窑第40窑分享(4)--邕陶灰泥插图16

甘地柴窑第40窑分享(4)--邕陶灰泥插图17

甘地柴窑第40窑分享(4)--邕陶灰泥插图18

甘地柴窑第40窑分享(4)--邕陶灰泥插图19

甘地柴窑第40窑分享(4)--邕陶灰泥插图20

在制作和烧后这个过程中,笔者发现此陶土有这些特点:

1、制作完打底款印章时干到一定程度易裂,其韧性或黏性感觉不够足;

2、从不同窑位的烧成结果看,其烧成温度弹性大,不易烧裂,耐高温;

3、烧成效果也很接近白泥(高岭土);

甘地柴窑第40窑分享(4)--邕陶灰泥插图21

甘地柴窑第40窑分享(4)--邕陶灰泥插图22

此陶壶的利茶效果如下:

1,不能吸咐一些异杂味,反而让茶香变得浑杂一些;

2,有效降低茶渍里面的猛烈劲、颗粒感,让茶变得更醇和、细腻;

3,最大的特点:汤感呈现一种金字塔形状的画面,从口腔上部到舌面,茶汤从淡到浓、厚,层层递进,越底下越醇厚、悠长;

有个茶友说:“每一种陶土都有各自的优缺点,这个效果是好还是不好?如你再加其它陶土配制之后,它又不是这陶土的本色了。”

甘地柴窑第40窑分享(4)--邕陶灰泥插图23

甘地柴窑第40窑分享(4)--邕陶灰泥插图24

笔者烧制的茶器把实用放在第一位,力求茶器的利茶效果能做到“在最大程度还原茶的原味情况下,还能改善茶汤”。回想到在第36窑烧制的邕陶的红泥(《能与紫砂陶媲美的“广西邕陶”》),笔者发现: 此灰泥陶土的特性与原来那个红色陶土,出自同一地方,陶土位置一上一下,陶土的黏性、烧成温度恰好形成互补。根据笔者经验,这两种陶土在某一个比例配制下,一定也能有不俗的表现。这些似乎都是为笔者准备的!下窑就能实践尝试…

附:

1、《识别茶器的利茶效果

2、《甘地柴窑第40窑分享(2)-坭兴陶的优势

3、《甘地柴窑第一个”王炸”–原矿底槽青》(第40窑分享(3)–紫砂陶)

4、《陶壶为何具有良好的实用功能?

5、《能与紫砂陶媲美的“广西邕陶”

[后记] 文中记录笔者在烧制茶器过程中的点点滴滴与收获,如有笔误,敬请多包涵,多多指教。

转载请注明:柴烧网 » 甘地柴窑第40窑分享(4)--邕陶灰泥

发表我的评论
取消评论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