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窑是庚子年第一窑,主要烧制的陶土有宜兴的原矿底槽青、本土传统陶器(邹圩陶、邕陶)、坭兴陶等4种。6月2日从工作室回到窑边,接着打磨棚板、摆好陶坯、给茶壶涂隔离粉,3-4日装窑,5日点火开烧,共烧制36小时,6月10日出窑。
燃料为本地盛产的天然松木,下图为烧窑到1125℃时的状况:
接下来,我们可以看看出窑前后的对比:
上图三个壶是搭烧的茶壶。出于好奇,笔者市场上根据自己的感觉选购7个建盏来复烧(见下图):
下图此杯肌理与色彩变化最为丰富,过渡自然,既能欣赏到原有釉色柴烧后的变化,又能欣赏到与落灰釉相结合的效果;
上图此在微拍堂拍卖后,拍下的陶友问笔者:“现在建盏市场乱七八糟,你什么都不知,这杯能让人放心用吗?”笔者无法证明它能让人放心用,只能将自己的经验告之:
(1)从表面来看,这是陶瓷应有的、正常的肌理特征;
(2)釉料也是由土提炼出来的,原有的釉料、落灰釉与陶土相互熔融得如此自然、和谐,富有变化,毫无违和感;
(3)“真金不怕火炼”,在笔者帮烧紫砂壶和建盏时,最能体现这一点,凡是陶泥或釉料有问题的,柴烧后效果非常怪异--要么是没有陶瓷应有的、正常的肌理、色彩;要么有较明显的异味;
(4)用木柴作为燃料烧陶,在高温(超1200℃)的作用下,遵循自然相生相克法则,经过一系列物理化学反应,该挥发、转化的早已在烧窑时完成。
说心里话,没经柴烧之前,笔者还真不敢随便用建盏,但经过柴烧之后,笔者反而放心。因为源自自然,一定遵循五行相生相克的自然法则。如果真想要个科学依据,那只能通过中介机构(如陶瓷质量检测机构、自来水厂检测部门)鉴定。
上图三个杯烧前如左一,复烧后的状态:中间杯子没有落灰釉的影响,右一有落灰釉熔融于内;
从总体烧成结果看,本窑不算很理想,精品少;坭兴陶惨不忍睹,近乎全军覆没,但也烧出一种较为少见银灰色的效果,如下图:
尽管本窑总体烧成结果没有给笔者什么惊喜,但对笔者而言,本窑却是非常值得纪念的一窑。理由有二:
(一)成功配制出利茶效果最佳的泥料配方。笔者主攻的本土传统陶器-邹圩陶,传统配方是黄泥与红泥按4:6、5:5、6:4配制,传统配方是满足老百姓日常生活器皿的需求来配制,既符合了老百姓物美价廉的需求,又能做到成功率高且稳定。但当以“实用泡茶的利器”为目的时,传统配方明显作用过猛,改变了茶的原味。经笔者多次实践与对比,终于配制出利茶效果达到最佳的泥料配方,采用此配方的茶壶,其利茶效果可以达到“随便泡什么茶、随便PK”。从“茶壶的利茶效果和性价比”这两点,随时可以接受任何茶人的检验与挑剔。从下一窑(第41窑开始)全面采用此配方,从此笔者不再更改泥料配方,可以专注于提高制作工艺和烧窑技术;
(此配方的茶壶只需要泡水过夜即使用,6月10日出窑,22日拍照,容易养,能出蛤蜊光)
此泥料配方笔者首次配制,本窑才烧制10把手捏壶,笔者发现:(1)此配方陶泥收缩率偏大;(2)陶器的硬度明显提高;(3)火气降得快,只需泡水过夜即可使用。此10把壶或因陈腐的时间不足或揉捻的程度不够,导致大多出现有小裂痕。有趣的是,有一些小裂痕随着茶壶使用一段时间后,自愈消失了。
(二)手捏制壶的技术有了质的提高。笔者在《甘地柴窑创建五周年纪念(4)》,已经阐明了对手捏制作情有独钟的缘由:最契合柴烧陶器美学思想--原始、粗犷、自然、随性、简素、古拙;最能表达制作者的所思所想;笔者从2008年8月开始开始自学手捏制壶,前期出现的“壶盖过松、握壶把易烫手”此类问题都已解决,出水孔都不会低于12个,大部分的手捏壶显得更为自然、协调,更富有灵性和韵味。笔者也能感受到自己的变化,可以说真正做出了自己想要的效果。
(上图2把手捏壶,最终确定的泥料配方,不同火侯,第40窑出品,笔者正在使用)
总而言之,第40窑既是笔者真正成熟的标志,也是笔者真正踏入陶艺之门的另一个新的开始……
转载请注明:柴烧网 » 甘地柴窑第40窑分享(1)-概况与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