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五周年的纪念就按“甘地柴窑简介、窑主简历、历窑精彩回顾、手捏制作日趋成熟“四方面内容,给自己做个总结、回顾与反思。也借此机会感恩所有关注、支持甘地柴窑的亲们!
(续《甘地柴窑创建五周年纪念(3)》)
四、手捏制作日趋成熟
(一)儒释道文化的力量
2008年,净空法师的《和谐拯救危机》让我彻底醒悟:佛教是佛陀的教育,是真正研究人的科学;传统儒释道文化才是中国几千年来留下的精髓。从此笔者对中国传统儒释道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一句“茶融合了儒释道三种文化”而爱上茶,从茶入手学习儒释道文化。
后来依据“接受过最传统的教育、有师承、有真修实证功夫”选择了攻读南师怀瑾先生的书来研读。2012年后笔者发现自己变了:通过吸收南师怀瑾先生的智慧、经验和阅历, 了解到宇宙人生的真相和宇宙万有运行的自然法则,体会到了“茶融合了儒释道三种文化”意义,也真正形成了自己独立的人生价值观。这些奠定了笔者的立身之本,也直接决定、影响了笔者余生的所思、所想、所说、所行!而自己的改变或心境却只有自己最清楚,恰如“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一句话:中国传统儒释道文化不是知识,是一种智慧,它能拓宽个人的视野、提升个人的内在的精神与气质、改变人的心境,这就是我们中国传统儒释道文化的力量。(在此特意提醒茶友壶友,在品茶玩陶的同时,更要关注背后的儒释道文化,它才是我们立身之本!)
(上图:柴烧坭兴手捏壶,第39窑,笔者用不到5天,七彩光泽就已呈现)
(二)对手捏制作情有独钟的缘由
笔者了解儒释道文化到一定程度之后,感悟到了:大道至简,最平凡的就是最伟大,最平实的就是最高深,而人生最初的就是最后的。无论多么高的宗教哲学,任何一种思想,最高处就是平淡。因此对烧制陶器也坚守着自己的理念:
1、不同的成型方法,表达出不同的美学思想。 柴烧陶艺大多表现出原始、自然、随性、简素、内敛、古拙、寂静的美学思想,原始、自然、随性的手捏制作方式最能表达出这种思想内涵;
2、东方的艺术境界美是自然的美,就是不规则的;西方的美是非常规则的美。有规律、规则的美,是违反自然的人为的;不规则的美是天然的。每一个手捏作品因制作时心境、思想、情绪的不同,真情流露,自然呈现,永不雷同,初看不起眼,但久了发现很耐看;
3、手捏捏制作尤如书法中的草书,最能表达作者的情感、心态、思想状况和人生境界;原点就是终点,手捏制作就是陶器成型的原点、终点,这就是
几乎所有陶艺家到最后都会回归纯手工制作的原因所在;
4、洗尽铅华、当我们追求心灵的宁静时(往里求,提升内在精神),自然就会发现有情感、有灵魂的东西,最能触动自己;
5、人生最初的就是最后的,到了一定的人生阶段,经历诸多江湖险恶、尔虞我诈,或者累了倦了,对那些无心机、永远能坦诚相见的人或器物格外的有感情,能让人回归自然,毫无戒备,轻松愉悦。
(柴烧壶,坭兴紫砂5:5,第38窑,笔者自用,增强紫砂化解能力,又有坭兴好养的特点)
(三)手捏壶的成长历程
根据前辈们的经验,手捏制作对于熟悉陶泥特性最为直接、重要。所以笔者在第一窑时就已采用手捏制作,但手捏茶壶却于2018年08月才开始,第一批手捏壶在32窑出品。
第32窑出品:
第33窑出品:
第34窑出品:
第35窑出品:
(宜兴原矿段泥,40目,泥料为同行交流赠送,工作室标本壶)
第36窑出品:
第37窑出品:
第38窑出品:
第39窑出品:
经过2年多的实践,笔者手捏壶逐渐呈现出一定的美感和韵味,越发具有灵魂、灵性,逐渐达到了笔者想要的效果--“实用、简洁、美观”。有灵魂的作品才最容触动人心,让人念念不忘……
(三)笔者的陶艺之路
1、专注柴烧茶器--笔者酷爱茶,很容易能觉察到不同的陶壶对茶的影响,茶人做的壶更贴近茶人;喝茶已经变成了现代人生活方式,茶器也成老百姓生活必需品;茶融合了中国儒释道文化,茶道文化也必将随着中国儒释道文化源远流长。
2、主攻本土陶器--各地区、各民族都应发挥本土资源优势,每个手艺人也应发挥各自的优势,在保留和传承本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前提下,再进一步创新,如此才能恢复和丰富我们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这是各行各业的从事人员的应尽义务与责任,从古到今、未来亦如此。
3、遵循“实用、简洁、美观”的原则创作
实用 放在第一位,这是茶器存在的意义;茶器泡茶要好喝(利茶效果好),用得舒心(出水好,拿着称手);
简洁 大道至简,无需任何花俏、造作,简单到极致就是不简单;
美观 茶器要整体协调,有一定的美感、韵味,才有灵性,就容易触动人心,与人共鸣;
茶器是工具,泡茶是过程,品的是茶,修的是心。让自己的心尽量不受任何干扰与影响,时刻保持平淡、宁静。正如《大学》所说:“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笔者的陶艺之路也是个人的修行道场,在此生涯中,不断反省,在生活、工作中修正自己错误的思想、语言、行为;在平凡、淡泊、宁静的生活,最终趋于《老子》所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转载请注明:柴烧网 » 甘地柴窑创建五周年纪念(4)